“九一八”事变至抗战全面爆发,是民国话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产生了不少描述敌后志士的活动,或表现同胞爱国情操的反映时代需要的剧本。如田汉的《战友》、《回春之曲》,欧阳予倩的《青纱帐里》,章泯的《我们的家乡》,阳翰笙的《前夜》等。也出现了不少剧团剧社组织,如上海舞台协会、业余剧人协会、中国旅行剧团等。以余上沅为校长的“国立戏剧学校”的成立,是此期乃至整个民国时期戏剧教育的大事。它师资力量强,对戏剧人才的培养,排演制度的建立贡献至大。除上述提及的剧作外,此期有影响的剧作还有欧阳予倩的《同住的三家人》、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夏衍的《赛金花》和《自由魂》等。
曹禺像
曹禺是此期剧作家中最受人瞩目、最光彩照人的一个。1933年,还在清华大学念书时,曹禺就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它在一天的时间、两个舞台背景内集中地表现了两个家庭和他们的成员之间前后30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剧中人物不多,但都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和富有性格特征的对话而呈现出鲜明的个性,每一个人都显示了他作为社会的人的丰富内容,并以各自的遭遇和命运激动着人们的心弦。全剧场次穿插灵活,结构细密,对白洗练感人,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1935年,曹禺又创作了《日出》,它在有限的演出空间内,出色地表现了包括上层和下层的复杂社会横剖面,写出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恐慌影响下的中国都市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动及性格特征,人物比《雷雨》多,生活面比《雷雨》广阔复杂,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雷雨》和《日出》的发表和上演,立刻引起文艺界的广泛注意和热情赞赏。抗日战争前夕,曹禺又创作了《原野》。1941年,他还创作了《北京人》。全剧通过日常的家庭生活画面和家务琐事的闲谈表现人们之间勾心斗角、唇枪舌剑的紧张气氛和尖锐冲突,具有内在的扣人心弦的力量,艺术上十分精致成熟。曹禺的这些作品,标志着五四以来话剧创作的最新成就,也是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