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听上去似乎很容易(虽然按我的猜想,恐怕没几个人会觉得如此),这套双重线索系统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是,哪一部分给出哪条线索并不清楚。在复合字里,语义成分既可以在左边(如“妈”的“女”字旁),也可以在右边(如“汝”),还可以在下边(如“婪”)、在上边(没找到合适的例子,女字似乎不得在上),甚至可以围在里边(如“威”)。好消息是,语义线索的数量是有限的:大多数线索(包括“女”字旁),都属于一份200来个偏旁部首的清单里。[3]故此,除非一个方块字同时包含了两个语义成分(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否则,语义线索是可以辨识出来的。
另一个问题是,方块字的发音和它语音线索的发音之间,存在很大的可变性。有时,一切很完美,语音线索和实际发音一样。还有一些状况也可以接受两者的辅音和元音都一样,只是声调不同。“妈”就是这样,它的语音线索(“马”)发三声,而不是一声。但两者的相似之处往往存在很大的阐释余地。“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看到下边是一个微型的“耳”(它起源于一只耳朵的图画),发音跟英语的ear非常类似,读作ěr。它是“闻”字的语义元素,过去用来指“听”,但现在意思转移到了“气味,嗅”,这种情况真是令人不解。这个字的上半部分是清晰可见的“门”字,如果作为独立的方块字,它读作mén。但现在,它只是个语音线索,而且还是个不合格的语音线索,因为这个复合字读作wén。在历史的某个阶段,这两个方块字的发音大概更为接近,或许分别发音为/mu?n/和/miu?n/。不幸的是,它们渐行渐远,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非常不完美的语音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