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22 日,陈独秀在床前陪伴嗣母走过人生最后一刻。
但对嗣母的后事,陈独秀主张一切从简。在他的观念里,人已逝,没必要拘泥于那些繁文缛节。赶来奔丧的大姐一听,跳起来将陈独秀一通数落:“你知道你的几个孩子是怎么长大的吗?你几时尽过一点责任?两个孩子去了上海,你管过他们多少?哲民那么小,读书的费用你出过吗?”
陈独秀无言以对,他与高晓岚的几个孩子全部由嗣父、嗣母养大自不必说,他与高君曼的孩子虽然不在老家,在得知他无力供四子哲民在北平大学读书时,谢氏便叫北京“崇古斋”牛老板从陈家的股息中每月抽出30 元交给哲民。
一生从不服软、从不轻易改变自己主意的陈独秀,这次改变了主意,按照大姐的意思,为嗣母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谢氏去世后,陈独秀决定搬出邓家。尽管邓氏兄弟真诚挽留,但邓仲纯毕竟“惧内”,潘兰珍实在受不了邓太太的百般刁难。当时在江津给予陈独秀一家诸多照顾的,还有当地儒商邓蟾秋、邓燮康叔侄,邓仲纯兄弟就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才得以在江津站住脚的。
邓燮康得知陈独秀准备搬家后,在鹤山坪施家大院找到一处住所,后因环境吵闹,又帮助陈独秀搬到不远处的石墙院。
由于陈独秀无薪水收入,而又一身傲骨,拒绝国民党官方以及个人经济援助,生活主要靠北大同学会的接济、朋友们的接济和他本人微薄的稿费,常有断炊危险。邓氏叔侄有意无意地给他一些帮助,陈独秀常碍于情面而婉拒,邓蟾秋说: